新媒体为何如此具有攻击性?
互联网诞生之初,以xx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自由、平等、分享的精神和理念赢得拥戴。然而,随着其不断成长却走了样,一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架势,“报纸将亡”“电视将死”的言论甚嚣尘上,抢用户、争资源、博关注,不禁让人感叹“攻击性真强啊”。
思及此,我们不禁想问一下,新媒体的成长基因是什么?是资本。资本导向下,盈利是关键。但倘若问一个新媒体从业者,你们的盈利方式是什么,他肯定不会很爽快地告诉你,而是神神叨叨扯半天,从用户体验谈起,讲如何打造级致的产品,讲讲现在我们有多少用户规模,{zh1}满含情怀地说下一步才是盈利。换言之,绝大多数新媒体都是不盈利的。
新媒体所倡导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实施起来也颇为艰难。除了游戏公司,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几乎都来源于广告,实现盈利的百度、阿里巴巴莫不如是,用户付费、版权交易、全产业链经营等盈利名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兜兜转转,新媒体的盈利还是回到了和传统媒体一样的老路上,这也意味着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至关重要。
互联网用户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有很高的重合度,从有较大用户基数的传统媒体处抢夺用户成为必然;而互联网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倾向也让处于紧张竞赛中的互联网公司们撕破了脸,抢夺用户注意力便成为了一场不见血的战役。
互联网公司拿着投资商的,肩负着盈利的使命,但是盈利又是如此艰难:吸引规模化的用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用户规模转化为盈利收入无疑又是“惊险的一跃”,成王败寇的简单思维让新媒体们上火着急失了风度。
新媒体能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吗?
抛出这个问题,其实是笔者对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担忧。本着商业逻辑至上的原则,新媒体这些年所做的事总结为四个字就是“投其所好”,因为用户喜欢,才会有流量,才能变现,才能获得资本方认可。
那么,什么内容最能够打动用户,最容易打动用户?无疑是娱乐性的内容。娱乐性内容竞赛的结果就是不断拉低娱乐大众的底线。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内容管控的逐渐严格,这些曾经哗众取宠的内容终将被涤荡干净,到了那个时候互联网才思怎么办似乎就显得来不及了。
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情感营销核心,通过借助情感bao装、情感促销、情感广告、情感口碑、情感设计、企业文化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情感消费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所看重的已不是商品数量的多少、质量好坏以及价的高低,而是为了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近年来,许多的产品都打着“青春、逆袭、梦想”等口号,就是利用情感营销的方式来获得消费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