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场校准的计量器具,校准条件的控制应尽可能与实际使用条件保持基本一致,这是面向任务校准的要求。正常情况下计量器具的校准规范中会有对校准条件(环境条件)的具体规定,校准工作应在满足这一条件下进行,此时的测量不确定度可以按照预期的要求给出,但是很多计量器具(特别是工作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条件与要求的校准条件存在差异,造成校准条件下获得的校准结果在实际使用条件下使用时,需要使用者对这一条件差异带来的量值变化进行评估或修正,如温度误差的评估或修正等。这些技术性的评价活动往往对计量器具使用者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这一评估不理想,在使用校准证书中的数据时,就有可能带来系统误差的影响。
计量验证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计量要求”已得到满足(符合预期用途)的认定。测量设备在“校准”后,将通过校准获得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使用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评定测量设备是否满足“预期用途”。
这种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为“计量验证”,这和制药行业的“验证”还是有所区别的,请大家特别注意。
校准的主要依据是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制定的《校准规范》,或参照《检定规程》的要求,在《校准规范》中,组织自行规定校准程序、方法、校准周期、校准记录及标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校准规范》属于组织实施校准的指导性文件。校准周期由组织根据使用计量器具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进行定期校准,也可以不定期校准,或在使用前校准。校准周期的确定原则应是在尽可能减少测量设备在使用中的风险的同时,维持小的校准费用。可以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的频次或风险程度确定校准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