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瑞兽,其形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的神话传说中,貔貅被描述为一种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肩长一对不可展的羽翼,且头生一角的猛兽。它的毛色灰白,性情凶猛,作战勇猛,传说它被黄帝训练用于作战,胜利后被加封为“天禄兽”或“辟邪兽”。这一时期的貔貅形象,更多地体现了其勇猛善战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貔貅的形象开始逐渐多样化。汉代以后,随着西域文化的传入,一种名为“符拔”或“桃拔”的异兽形象被嫁接到了貔貅身上,使得貔貅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神秘。在汉代石刻和玉雕中,出现了天禄和辟邪的形象,它们被描绘为似鹿而有翼的神兽,有的独角,有的双角。这些形象逐渐与貔貅融合,形成了新的貔貅形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貔貅的形象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貔貅,不仅保留了猛兽的凶猛特征,还融入了狮子的威武形态。特别是阔颅宽脸、立毛垂肩的狮子头造型的貔貅,深受人们喜爱。这种造型的貔貅,相较于似龙似豹的貔貅,显得更加可爱和生动,也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貔貅的形象在民间艺术和工艺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需求,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貔貅形象。有的貔貅头部似龙,颈部有鬃毛,颌下有须,寓意主福禄;有的貔貅头部似蟾蜍,口大头部圆滑,寓意也是主福禄;还有的貔貅头部被雕琢成猛兽的造型,虎眼狮鼻阔口獠牙独角,寓意主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