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
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当前习诵诗词的热潮,在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热,因为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渊源极其深远,诗歌在往昔,其教化意义也十分重大。“诗言志”,不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述怀,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还是浪漫主义诗歌,归根结底,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人的志向、意愿、情怀和抱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习诗歌,《论语》就记载孔子要弟子努力学习《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学诗没有,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提到了激发人的基本情感的高度,把诵读诗看作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开始。
所谓“诗书传家久,礼义济世长”,诗歌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大的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传统诗歌以最凝练、最典型、最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普遍情感,诵读这些诗歌,有助于净化心灵。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