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病虫害的防治坚持贯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药效实脸,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将病虫害对黄连的危害降低到{zd1}程度。
白绢病
1.症状
黄连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后期随着温度的增高,根茎内的菌丝穿出土层,向土表伸展,菌丝密布于根茎及四周的土表,{zh1}在根茎和近土表上形成先为乳白色、淡黄色{zh1}为茶揭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由于菌丝破坏了黄连根茎的皮层及输导组织,被害株顶梢凋萎、下垂,{zh1}整株枯死。
2.病源
黄连白绢病一般以成熟菌核及菌丝体在土壤、被害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据报道,有的菌核在土中还能存活五六年以上。病菌可通过带菌种苗及带菌厩肥、水流传播,以聚合和菌丝体蔓延进行再次侵染。
3.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罗俊国等人对白绢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白绢病适合生长温度研究表明,湿度在29℃-34℃时,菌丝生长最快;18℃-24℃生长较快;在高于36℃或低于13℃时,病菌生长较慢;在高于38℃戒低于4℃时菌丝不生长;在18℃-34℃时,经过5-6天可形成菌核。
白绢病耐热性研究表明,在室内55℃热水浸5分钟及沸水烫10秒以上可以杀死菌核。用沸水浇5次可杀死表土和3厘米深土层的菌核,但对10厘米以下土层的菌核无效。
4.发病与环境关系
复土栽黄连白绢病的发生最重,熟土和二荒地栽黄连白绢病的发生相对较轻,林间(老山)栽黄连白绢病的发生与周围植被构成有关,十字花科、茄科等植物较多的林间栽黄连。白绢润的发生较重。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的黄连地比地势高、排水较好的黄连地发病重。海拔低的相对海拔高的,发病期较长,表病重。荫蔽度70%与荫蔽度50%比较,荫蔽度大的,易发病。沙质土、酸性土或土壤湿度过高,有利于发病。黄连地下雨之后的冲积土,土壤持水量高,构成有利于本病发生的土壤因素。
5.白绢病综合防治
防治时间:7-8月 {zj0}防治期:土表有白色菌丝时。
(1)农业防治:采收黄连后的土地可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实行熟土轮作栽培的,可用生石灰粉500千克翻入土中进行土壤xx。棚抉发病初期,可采用,冷的石灰水浇灌。发现病株,及时带土移出
黄连棚外深埋或者烧掉,井在病害周围撒生石灰粉进行xx。
(2)生物防治:麦麸皮10公斤,加水3公斤,故在蒸笼里蒸l小时,待麦麸凉后,拌入哈茨木霉种250克,均匀即可使用,施在植株周围,使土地中的木菌大量生长和繁殖,可大大抑制白绢翻的发生和蔓延。
(3)化学防治: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淋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