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猪的心情一直不好,因为忙活了大半年却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常常遭受主人的迁怒与埋怨。然而,当猪在放风的时候不小心撞上了
化肥,看着对方的满面愁容,估计心情会平复一些。
“猪周期”再次来临。生猪价格“跌跌不休”的局面正在全国范围上演,部分地区的生猪价格已经跌到15年来的{zd1}水平。养殖户每养一头猪平均亏损300元,生猪市场进入深度亏损阶段。
针对化肥市场,或许不能用“肥周期”来定义,如果用周期的概念来衡量,化肥市场东山再起,看来很漫长。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之下,国内化肥xxx——
尿素价格下跌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这在中国尿素市场化以来是xxxx的。事实上,许多尿素、
磷肥企业已经进入亏损期。
专家分析,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上存在一个所谓的“猪周期”,即,如果去年的猪肉价格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今年就一定会有许多养殖户介入,价格必然下跌;二是整个社会的CPI指数一直在低位运行,养猪的成本并未出现上涨;三是随着养生理念的普及,公众对于猪肉的消费依赖会越来越低。
关于化肥市场,专家分析的“产能、原料、出口”等等理论无需赘述,我们只看到了现实,在国家高度重视之下,在关于“产能过剩”风险呼吁了一万遍之中,化肥行业还是阔步走向泥潭。生猪价格由“成本、供应、需求”三要素决定。过去生猪价格波动与散户的进出有很大关系。但是,随着近年来散户养殖的逐渐退出,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普遍提高。当生猪价格大幅度下跌时,退出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纵观猪市与肥市,我们能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
成本:一边走高,一边坚挺。生猪养殖成本一路走高;化肥生产原材料价格持续坚挺。
产能:一边母猪补栏,一边企业扩张。近年来未出现全国性淘汰过剩母猪存栏的情况,相反母猪补栏却很积极,造成了供大于求;化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并未形成气候,相反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扩张心态严重,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
消费:一边消费下滑,一边“走不出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呈现下滑趋势;在国内化肥供应过剩的境况下,化肥企业欲借国际市场化解。即使现在出口大门打开,国际市场也无法让国内化肥走出去。
专家分析,随着养猪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3-4年一轮的“猪周期”格局必然面临调整和改变。而对于化肥行业,只有摧枯拉朽的淘汰与大刀阔斧的创新才能让行业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实现新生。
在当下,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大潮中的常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常态而开始麻木,否则,如果有{yt}猪真的出门撞上化肥,心中五味杂陈,我们该如何向猪解释呢?
(作者:阴剑锋 责任编辑:Yan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