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木家具的20年演变历程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红木家具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xxxx”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样的变化让人震撼,也让人不禁想问,红木家具经销商是如何将红木消费文化植入人心,又是怎么扭转了众多“崇洋顽固派”的消费取向,从而占领了家具市场的巨大份额?

   其中的原因,我们也许可以从家具呈现方式的变化来探究一番。据了解,近二十年来中国红木家具呈现方式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2007年以前:仓库式摆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富裕阶层兴起,红木家具开始复兴,逐渐风靡北京、江浙以及珠三角地区,许多人把拥有一套xx红木家具当作高品位生活的象征。市场出现红木家具供不应求的局面,凡是懂些木工手艺的人都跃跃欲试,凭借勇气和胆识纷纷办起了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式家具小厂。这样的小厂,所谓的门店也不过是一间小型“仓库”,简单地将家具堆放,却也能吸引消费者前来选购,各式沙发、衣柜、电视柜等供不应求,生意应接不暇,消费者甚至需要提早预定才能买到热销款式,让卖方市场占尽无限风光。

     2007——2012年:精细化陈设

    随着红木企业的逐渐增多、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一部分意识{lx1}的企业率先在各大城市自营或借助家居卖场开起了展厅、专厅。家具呈现方式也打破了以往“堆放式”的陈列,转为“展示性”的呈现。

     笔者认为展厅是直接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一些做中低档红木家具、以经销商加盟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企业,展厅装修简单,无间隔,家具摆放数量多,家居氛围较淡;一些做中xx红木家具、走经销商加盟与零售结合路线的企业,其展厅则更注重布局的合理性,每个隔间依照不同系列的产品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形成了浓厚的家居型风格;还有一些做xx红木家具、走收藏品和xx品零售路线的企业,展厅往往装修成内有绿林山水、花鸟鱼虫,家具摆设精致典雅,并配以音律茶艺的精装会所风格。

    渠道定位的不同,展厅装修风格和家具陈设精度自有差别。但无论怎样,这一步都实现了对“仓库式”摆放的升级。

    2012年至今:情景化体验

    2012年以后,红木家具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要让人接纳自己的产品,就要让他们相信,眼前所看到的家居环境与自己期望中的生活形态xx吻合,甚至就像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般,从而对家具产生认同感与购买倾向。

    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一个个精致的家居体验馆在各大城市中呈现。体验馆以情景式的展示模式,一改传统家居卖场简单陈列的面貌,强调不同风格家居空间的真实营造。从照明、陈设以及色彩等方面着力,为顾客编织出关于“家”的故事,这样的一种方式往往会唤醒顾客对“家”的美好设想,从而产生共鸣。

    体验式的销售方式对企业来说也改变了单纯的产品销售取向,成为企业传播品牌文化、推介服务理念,将品牌信息全面传递给消费者的一个过程。由此,消费者更了解企业,更愿意为品牌附加值买单。情景化体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

   三式并存,后者尤甚

    红木家具展厅遍地开花,体验馆也纷纷在各大城市落户,初级的堆放式卖场会不会因此消亡?答案是否定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三种呈现方式会并存,因为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体验馆、越来越少的仓库式门店。”某企业经理如是说,“因为我们的社会消费水平在短期内是无法均衡的。”对城市消费市场而言,家具体验馆仍是大势所趋。

    一线城市发展分析:从发展趋势上看,家具展厅依然会长期存在,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会朝着体验馆的方向转型,预计未来两年内,北京、上海的体验馆均会超过百家。但就市场容量来看,“僧多粥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届时理念的创新将成为市场厮杀的利器。

    二线城市发展分析:二线城市发展速度很快,整体呈现出展厅遍地开花的情况,但家具体验馆还处在尝试阶段,未来1-2年是{zj1}优势的体验馆投资时段。

    三线城市发展分析:三线城市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鲜见红木家具体验馆,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体验馆在国内的整体发展时间短,投资巨大,且三线市场需求有限。红木家具体验馆在中国真正落地不过3年时间,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的一二线城市自然更吸引投资人的眼光,三线城市在前期被冷落是必然也是正常的现象。

    据了解,由于三线城市群体消费差异化的极度不均衡,仓库式卖场仍然存在不小的生存空间,展厅依然是家具呈现、售卖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一二线城市体验馆数量的不断增长,市场出现饱和之后的竞争加剧,未来的三线市场将成为投资热土,或许是两年后,或许更长,却必然出现。

联系我们
联系人:陈先生 总经理
电  话:020-84858873
手  机:18922369888
传  真:020-84556270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红木家具的20年演变历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n)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