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此时家长在孩子学习中起到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生还缺乏自我决断力,大部分的学习生活都是由家长安排妥当,只要听从安排照做就可以了。
家长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总导演的角色,为了力求让孩子的这场人生大戏有一个精彩的开场,一众“导演”们都煞费苦心。可是某些时候,作为主角的孩子显然无法跟上家长的步调,这个时候是应该对孩子疾言厉色,痛斥他的不争气;还是应该停下脚步,听听孩子怎么说呢?
在教育的问题上,家长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狼爸虎妈”似的高压紧缩政策,另一种是“放羊吃草”的宽松放养政策。
笔者认为,在小学生的教育上,太松太紧都不恰当,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而这个“度”的把握,就有赖于和孩子的沟通了。面对升学的压力,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选择在学校课程之外为孩子增加一些辅导课程,通常“学什么,学多少”都是家长的一言堂,孩子的意见被直接忽视了,而实际上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他的主观意愿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有时了解孩子的内心远比追究孩子的成绩有用得多。
了解是对症下药的前提,然而了解并不等于理解,很多时候家长都会责备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在要求孩子理解前,家长有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呢?
孩子毕竟不同于成年人,强行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显然违反了自然的规律,揠苗助长只会加速孩子的枯萎,也会造成家长的事与愿违。
尝试聆听,在聆听中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增加交流,在交流中帮助孩子拨开迷雾;学会理解,在理解中教会孩子对彼此的尊重。
将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对待,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家长更应该思考的课题。
转载 www.best121.com